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暖手炉引发灵感 双火焰原理保证火炬不灭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01:19  东方早报

  早报特派记者张宴飞

  5月8日9时17分,北京奥运火炬成功登顶。而这次上珠峰的火炬则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42所特殊研制的。在火炬成功登上峰顶后,航天四院专门组织了参与研发的工作人员观看登顶盛况,当罗布占堆用引火器成功引燃奥运火炬时,在场的全体人员掌声雷动,大家高呼“奥运成功!北京加油!中国加油”,并唱起了《歌唱祖国》,祝福祖国,祝福奥运。

  双火焰原理保证火炬不灭

  2006年1月17日,北京奥组委正式致函航天科工集团,委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洲为该项目总设计师。

  研制火炬燃烧系统,首先需要确定燃料,研制团队最初选定丙烷作火炬燃料,丙烷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在-40℃时仍能产生1个以上的饱和蒸气压,从而保证低温环境下燃烧;而且,丙烷产生的火焰成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醒目。往届奥运会的火炬传递过程中多次出现过火炬突然熄灭的尴尬场面。为避免“祥云”火炬重蹈覆辙,研制团队运用航空发动机的双火焰原理。“实际上,就是用一个小火点着一个大火。大火即使被吹灭了,但下面暗藏的小火能再次将大火点着。”刘兴洲院士解释说。

  退休研究员意外发现

  珠峰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对火炬性能要求非常高,对火种灯、引火器、圣火盆等配套设备的性能同样要求很高。刘兴洲院士介绍说,珠峰火种灯的研制过程,其艰辛程度一点不亚于珠峰特种火炬。

  为了寻找可靠的燃料源,研发人员可谓费尽心思。他们先后尝试过多种常用燃料,但一一被否定。终于有一次,退休研究员任国周看到一个用碳作热源的暖手炉后突发了灵感。

  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登上珠峰峰顶,大约需要7到8个小时。登山队员由此提出,珠峰火种灯应至少能保持稳定燃烧14个小时。为达到这一要求,任国周和同事们反复对碳柱的配方进行试验。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珠峰火种灯改装成功。

  (注:参与北京2008奥运会的科技研发人员达到3.5万人,而参与的高校高达50多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