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青岛风物:青岛草编远销国外 泊里红席始于先秦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18日16:08  新浪体育
青岛风物:青岛草编远销国外 泊里红席始于先秦
胶州秧歌
青岛风物:青岛草编远销国外 泊里红席始于先秦
青岛草编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 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哨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青岛草编] 草编制品是青岛地区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遍及所属各地农村,尤以平度市所产最为著名。草编品种有花样辫、手编提篮、草帽、茶杯垫、坐垫、门帘、草地毯等十几种、数百个品种,所用之原料有麦秸草、金丝草、玉米皮、蒲草、茅草、棉杆皮等十几种植物秸杆和茎叶。农村妇女多以此手工艺品为家庭副业。青岛草编工艺精细,造型美观,色彩协调,文雅质朴,少数供应国内市场,大宗销往国外。

   [泊里红席] 胶南市泊里红席有悠久的历史,据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代代相传,编席技术便在泊里一带流传下来,成为一种传统的家庭手工工艺。这种席是用高梁秸劈成篾子,有红白两种颜色,交叉编织出各种不同花纹的图案,故称红席。因其编织严密,纹理清晰、光滑柔软、美观轻便,故深受民间喜爱,远销全国各地,并作为本地土特工艺产品进京展览。

  [即墨镶边] 明清时期,即墨县民间就广泛流传着“小扣锁”(又称捏绣)和刺绣等手工工艺,1918年手工艺人卢忠溪从外国洋行引进一幅意大利“手拿花边”底样,经他试做成功后,便广为传播。许多民间艺人在加工制做过程中,不断吸收“小扣锁”、刺绣等工艺特点和针法,使之互为异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工艺针法,称为“即墨手拿花边”,嗣后,逐渐成为品种繁多、用途广泛、绚丽多姿的“即墨镶边”。这种工艺品销往欧、美和东南亚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抽纱瑰珍”之美誉。

  [饽饽磕子] 青岛地区农村的花样面塑久负盛名。逢年过节及喜庆之日,家家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样面饽,以示喜庆,后来便用雕刻出的专用模子来制作这些面食。这些饽饽磕子又称“面模”,造型质朴,图案采用浮雕与线刻结合的方法刻成,装饰性很强。用面模做成的鱼、桃、元宝、荷叶、莲蓬和12生肖等象征吉祥的面食,造型美观。即墨市留村镇葛村的面模驰名远近,这一技艺始于1802年,后经代代相传而流传至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