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郑州民俗文化:扭大秧歌健身 庙会始于明朝初年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08日04:35  新浪体育
郑州民俗文化:扭大秧歌健身 庙会始于明朝初年
龙灯舞

  盘鼓

  逢节庆,打盘鼓,是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盘鼓节奏性强,套路多变,气势恢宏,那隆隆咚咚的盘鼓声,豪放的击鼓英姿,使人精神振奋。盘鼓气势磅礴,节奏强烈,造型古朴典雅,声音厚重深沉,鼓调繁多,舞姿健壮,且鼓队人数众多,可达百盘以上,敲打起来威武;仕观,如雷震耳,充分展现出中原儿女粗犷豪迈的气概。

  新春秧歌

  秧歌,亦称“扭大秧歌”,是模仿劳动场面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有绑着高木腿的“踩高跷”和在平地扭演的“地蹦子”两种.现在说扭秧歌,通常是指“地蹦子”。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

  彩扇、彩绸,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之中尽情扭跳。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

  花样翻新,观众陶醉。有些观众受其感染,技痒难禁,不由自主加入到扭秧歌的队伍中来。

  近年来,扭大秧歌成了人们锻炼身体的一种形式。每到清晨或傍晚,人们集聚到公园、广场、河畔等公共活动场所,自发地扭起大秧歌来。他们尽情地扭忘情地跳,消除了疲劳,忘记了烦恼,既锻炼了身体,又增添了生活乐趣。

  舞龙舞狮

  舞龙也叫“耍龙灯”、 “龙灯舞”,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璜,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一件花团锦簇的艺术品,加入了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各种神态,舞动起来,就变成一头活生生的狮子,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辗转腾挪,为节日平添了许多喜庆和热闹。

  庙会

  郑州城隍庙原名郑州城隍灵佑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庙会兴起在庙宇建成之时,会期从农历三月初一持续到三月二十八。一年一度的城隍庙会,集娱乐、贸易、祭祀、休闲于一体,每至会期.四方百姓闻风而动,纷至沓来,唱豫剧的红男绿女、英雄佳人,或高腔大调,或清音婉转;玩杂耍的则抖空竹、吞宝剑、喷火吐烟,无不令人瞠目惊心;武术、马戏、舞龙,处处惊心动魄;捏泥人、吹糖人、剪人影、塑面人.人人皆有绝活。人们在沿街陈列的百货杂品、日用器物前挑挑捡捡,在形形色色的风味小吃前流连忘返.大快朵颐。城隍庙周围的几条马路上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从2003年开始,郑州市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联手,在每年的正月初四到正月十六举办城隍庙民俗文化旅游节,城隍庙会古韵再现.市民出游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