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民族火炬手聚集昭君出塞地 圣火点燃民族和谐生命力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11:08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张云龙 江威 蒙古族的筷子舞、满族的单鼓舞,西北的威风锣鼓、江南的舞龙舞狮;因为“祥云”火炬的到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成了各民族人民联欢的舞台。 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刘菊茹表示,奥运圣火在呼和浩特传递的主题为“和谐之旅”,这既与火炬传递的主题相同,又显示了呼和浩特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特点。 上午九时,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内蒙古博物院、乌兰恰特大剧院前的民族团结宝鼎广场进行。 民族团结宝鼎是去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内蒙古的。 火炬传递路线集中在新兴的如意开发区,这里新投入使用的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博物院,过去曾是各族人民聚会、参观的主要场所,经过搬迁新建,已成为呼和浩特市的新地标。 近年来,随着呼和浩特市城区的扩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得以继承和改造,如成吉思汗街、蒙元文化一条街、明清建筑一条街、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等。 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名胜昭君墓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两千多年前,匈奴呼韩邪单于到汉朝求亲,江南女子昭君自愿出嫁,留下昭君出塞的传奇。“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今天,她的故事已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昭君博物院院长、火炬手武高明说:“对民族特色的保留和传承,显示了内蒙古对各民族的尊重,这也是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生命力所在。” 在参加内蒙古传递的火炬手中,蒙古族、回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彝族均有代表。 鄂伦春族火炬手杜林辉说:“有理由相信,北京奥运会必将成为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盛会。”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