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读城红柯之石河子:军垦第一犁 将军和一座城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6月19日14:06 北京晚报
作家读城 著名作家专为本报创作 解读奥运圣火所到之城 红柯:陕西岐山人,1985年大学毕业后远走新疆,在天山脚下的小城奎屯生活10年,创作题材以大漠草原生活为主,主要作品有“天山系列”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大河》、《乌尔禾》等8部,中短篇小说集《美丽奴羊》、《跃马天山》、《金色的阿尔泰》、《古尔图荒原》、《太阳发芽》、《野啤酒花》等12部500多万字。曾获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当代》文学奖,《上海文学》奖,《钟山》文学奖,《小说家》文学奖,陕西省文艺大奖。 新疆许多地方争军垦第一犁,严格地讲这个荣誉应该归于石河子。石河子是军垦战士建立起来的一座边塞新城。与石河子相类似的还有王家渠,北屯,阿拉尔、图木舒克,当然也包括我生活过的奎屯,伊犁河谷的可可达拉等等。五十年代初二十万军人铸剑为犁,不与民争地,在荒漠戈壁开地,从地窝子到土坯房到砖房,再到楼房,一代人献出去了,一座座城镇在戈壁沙漠上诞生了。1986年我去新疆的时候,在奎屯郊区农七师131团的田野上还能看到地窝子。土坯房就更多了。我见到了更多的军垦老兵。大漠风和烈日在他们的脸上留下深深的刻纹,黝黑甚至有太阳晒出来的内瘤子,手掌变形。我的学生有伊犁州各地区的也有农七师各团场的,我叔叔婶子在农五师托托团场,作为农民的后代,从小干惯了农活,与军垦人很容易沟通。我许多作品写这些老兵,《过冬》、《雪鸟》、《金色的阿尔泰》、《复活的玛拉斯》,长篇《大河》、《乌尔禾》。《乌尔禾》中海力布这样的老兵,在垦区就好几千,终身未婚,全融入大地。石河子市有一座军垦博物馆,收集了许多老兵们垦荒的工具及生活用品。1990年秋末,我带学生到石河子实习,整个城市全是密林,所有建筑隐在树林深处,每座建筑相隔一二百米,大街宽得让人不可思议。大街北一路、北二路、北三路、北四路、北五路到乌伊公路,然后以市中心子午路为界向东向西,东环路、东一路、东二路、东三路;西环路、西一路、西二路、西三路,市区从交通便利的乌伊公路开始的,那地方叫老街,从准噶尔盆地边缘向天山北麓铺展,最南的那条大街就叫天山路,天山路已经离火车站不远了。 历史上石河子仅仅是公路干线上的一个食宿站,二十几户人家,属沙湾县。1950年建石河子城,1975年设市。石河子市委大楼——原兵团办公大楼前的开拓者广场上有一座巨型塑像,一群老兵奋力拉一架铁犁,迈向荒原。这就是有名的军垦第一犁。从1950年春天到1952年秋天第一批商店、学校、医院、工厂建起来了,最引人注目的是兵团办公大楼,兵团小礼堂、兵团医院、兵团招待所。 后来便是大批的内地支边青年,上海人居多。诗人艾青被打成右派,王震请大诗人到石河子,石河子就有了《绿风》诗刊、有了杨牧等一批边塞诗人,石河子人后来专门给艾青建了纪念馆。 这里的书刊发行量居全国前列,这里的中学在全国以及国际大赛屡屡获奖,高考升学率在自治区名列前茅,由原来的医学院、农学院、教育学院组成的石河子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办学,北大的教师经常来这里讲学。新华书店的开架书柜前全是学生,把书店当图书馆,服务员赶都赶不走。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