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凯里大山走出三位农民火炬手 脚下热土孕育无限希望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11:09  新华网

  新华网贵州凯里6月13日电(记者王丽、黄勇、周芙蓉)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兄弟,每天面对的是黄土和青山,辛勤地劳作、执着地耕耘是他们的生活。可是,他们都不甘于守着世代的封闭和贫困,源自内心的进取力量让他们开辟出人生新的精彩篇章。

  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到贵州凯里,3位走出大山的农民火炬手用他们各自精彩的故事,诠释和传递着勇往直前的奥运精神。

  30岁的高考生: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

  刚从高考的考场里走出来,30岁的苗族小伙李树文又当上了奥运火炬手。“点燃火炬那一刻,我感觉到无限的力量涌上心头。火炬还要继续传递,明天充满了无限希望。”虽然还不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可李树文对未来、对生活充满信心。

  16年前,学习成绩出色的他却因家庭贫困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学校,梦想从此“终结”。为了生计,他和众多走出大山的农民一样,从十几岁起就辗转云南、广东等地打工,靠卖体力赚钱,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他和众多农民一样朴实、勤劳,却和很多农民不同,不愿安于现状、守着贫困。

  李树文的家乡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红光村是一个贫困村,前几年村里的公路一直修不通,学校也因留不住老师而开不了课。“不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大山里的乡亲们永远也无法摆脱贫困。”听到家乡的情况,在外打工的李树文坐不住了,他赶回家乡,自愿当起代课教师,并自己掏钱请了两位老师,让失学的孩子们重返校园。养殖牲畜、种植果树,李树文靠自己课余劳动的报酬艰难地维持学校运转。看到因为无人、无钱修桥,唯一的通村路工程停了5年多时间,他就一个人到山里背石,用7个多月把一块块石头堆砌起来,终于感动了村民。大家投工投劳,修通了公路。

  “如果不是因为没有知识,很多农民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卖苦力;如果不是因为没有知识,村民们就不会只看眼前利益,不愿修建公路谋求发展;如果不是因为没有知识,村里的孩子们就不会失学、辍学。”十几年前的梦想一直悄悄留存在他的心里,李树文决定重返校园、改变命运。

  在紫云县民族中学,李树文是年龄最大的学生,3年高中他争分夺秒汲取知识,“一切都为时不晚,我梦想着走进大学校园。如果今年考不上,我还要继续读、继续考。”李树文说,他的梦想是考取师范院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再当一名优秀的老师。

  “不服老”的村支书:致富的大路宽着哩

  雪白、浓密的长胡子,矍铄、有神的目光,精神抖擞的运动短装,眼前这位72岁的老人虽然脸上布满了皱纹,却活力四射,他就是奥运火炬手、贵州凯里市舟溪镇舟溪村支书吴德平。

  “我当了18年村支书,可我还没觉得老,没觉得累,带领我们苗家群众脱贫致富的路还宽着哩!”“不服老”的村支书吴德平深受群众的爱戴和信任,他不仅是勇于谋求发展的农村经济带头人和优秀村支书,还是一位“长跑冠军”。

  每天清晨,伴着田间的稻香和林间的鸟鸣,身着运动衫的吴德平就在田间小路上跑开了,每天跑3000米到5000米,已经坚持了13年。这几年,他还加入黔东南州老年体协,参加市、州的运动会,多次拿到长跑项目的冠军。

  “拿冠军不是我的目的,这么多年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不仅让我拥有了硬朗的身板,更让我拥有乐观的心态。”吴德平说,这几年国家对农村的投入越来越大,给农民的实惠越来越多,但农村要发展、要富裕,关键还是要靠农民自己,“就是需要那么一股子劲”。

  “坚持、乐观、自信、自强,这些都是奥运精神,今天我是奥运火炬手,要让所有人,全世界的人看到我们山寨苗族同胞和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吴德平说。

  射弩冠军:向世界打开展示民族体育的窗口

  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有着黝黑的面庞和粗糙的双手,可他更是一位全国冠军。贵州省普定县猴场乡仙马村农民李贵福6岁那年第一次拿起苗家世代相传的“弩”,但他从未想过,自己日后会成为“射弩之王”。

  从1994年至今,李贵福不知拿下多少块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射弩项目金牌。下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即将在家乡贵州举行,李贵福正苦练技艺,为家乡争光、把弩射得更准是他的目标。

  射弩本是苗族同胞用来狩猎和防盗的,射弩技艺是苗家男子必备的技艺,但这些年射弩原有的用途弱化,转而成为一个体育、娱乐项目。“不想让我们苗家祖传的技艺消失,要把它发扬光大。”李贵福说,射弩体现着苗族同胞的英勇、果敢,竞技比赛让人体会到了射弩的风采和魅力,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它、喜欢它。

  已经35岁的李贵福不仅自己苦练技艺,还着力培养年轻人。“希望有更多人能超过我,取得新的成绩。”他说,射弩训练基地没有经济投入,而且大家平时要忙农活,每周只有一两天时间练习,“但这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不仅为了比赛,更为了延续和传递我们苗族人的进取精神,这是射弩的精神,也是奥运的精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