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宜昌:天然大气派 两大关键词三峡和水电站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6月01日12:33  北京晚报

  

方方

  作家读城

  著名作家专为本报创作

  解读奥运圣火所到之城

  作者简介:方方,现居武汉,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已出版小说、散文集60多部,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随笔集《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的沧桑往事》,中篇小说《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等。

  明日本报将刊载作家李修文笔下的荆州。

  宜昌原本是个小城,历史虽然悠久,但却毫不起眼。它静静地泊在长江边上无数年头。坐船从那里经过,庸常百姓大都不会多看它一眼。因为在长江的岸边,这样的小山城实在是太多了。倒是文人骚客为欣赏它自然风光的绮丽和山形江势的险要,喜欢流连于此。当年宜昌最著名的风景便是三游洞。它的出处便来自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据说白居易与其弟白行简路过此地,恰遇诗人元稹。三人见此洞壁立峭崖,洞中岩石褶迭起伏,纵横断裂,大为惊叹。叹完一时兴起,便在洞中置酒畅饮,各各赋诗。此后这个无名洞便因此三人的游历而得名“三游”。及至宋代,苏老泉与他的两个著名儿子苏轼、苏辙亦同游到此。其间当然也吟诗赋词,这三人的游历被人称为“后三游”。到宜昌去的人,几乎都要游一趟三游洞。

  其实,当年比三游洞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南津关。长江的水穿越三峡,奔涌向下,及至南津关时,此处的山岩仿佛伸出的巨掌,将江口猛然一束,形成江水湍急、急流咆哮的局面,更兼两岸绝壁千仞,雄关嵯峨,呈一派壮丽的自然。江水破关而出后,地势趋平,水势趋缓,它开始以从容的姿态进入江汉平原。关内关外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与江景,也令人惊叹不已。古人说南津关是“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锁荆襄一方之局”。这样写来,有点咬文嚼字。说得白一点,便是是宜昌终结了三峡,开启了江汉平原。如果游历三峡由上而下,到了宜昌便结束了行程。陆游曾经行吟到此,他写下了“三峡至此穷。”的诗句,估计他的行程是自上而下,走到宜昌,陆游知道,三峡至此已算游完。

  宜昌古名是“夷陵”。当地旧志上说,其得名是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夷陵有城已两千多年,真也够老,但改名为“宜昌”却尚不足百年。由古名而知,宜昌守着的山水是大山大水——眼前的滔滔长江和身后的莾莾群山。故而宜昌有着它天然的一副大气派。而宜昌因水势而昌盛,因山形而繁荣也是天经地义。

  宜昌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一是三峡,二是水电站。基于它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地质条件优势,使得中国最大的两座水力发电站都修建于此。先是葛洲坝工程,后是三峡工程。这两大工程使宜昌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山城落入整个世界的视线之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宜昌也随之壮大,成为充满着现代感的大都市。现在再去宜昌,简直不敢相信,曾经泊在长江岸边的那个小小山城居然业已产生了丑小鸭成天鹅一般的蜕变。

  因我父亲曾是做水利的工程师,宜昌于我,便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为修建三峡,我的许多邻居都由武汉迁来宜昌。由于这个缘故,我也来来回回去过不少次宜昌。几乎亲眼见它从一个清冷简陋的小城,一变成为今日之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

  城市虽然壮大了,但宜昌人却依然朴实如故。宜昌因靠近四川,说话口音让我们听起来都带有浓重的川音。而宜昌人亦像四川人一样待人热情诚恳,说话爽快而练达,行动做派都显出一派川人的麻利。宜昌的菜亦颇像川菜,喷香加上咸辣。有一次,朋友驱车,带我去江对岸吃鱼,驶过夷陵大桥,便进山中。饭馆就在江边。简朴的木头栏杆下便是奔腾的长江,两边是高耸的大山。月光从空中洒下,江风和山风劲吹而过,听得到呼啦啦的声音。这时候你不由想起苏东坡笔下所写“惟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怀着如此意想,坐在如此壮丽的背景之下,与朋友把酒临风,畅谈文学,闲说人世,痛骂贪欲,及至夜深,兴尽而归。真令人永远难忘。F107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