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放日报》:燃起友爱之火 传递伟大力量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25日10:19  解放日报

  围绕上海体育场,穿过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校园,途经东方绿舟……昨天下午,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安亭收火,结束了为期两天在上海市的火炬接力传递活动。

  圣火所到之处,人头攒动,人们争相目睹。圣火所到之处,群情激动,人们备受鼓舞。

  火炬接力,传递的不仅是圣火,更是精神和力量。火炬接力,汇聚的不仅是人群,更是爱心和人心。

  人心集聚,释放出巨大的爱的力量。

  “一眼”记一生

  不知道火炬具体从哪儿经过,但这不影响许小姐对看一眼奥运火炬的期盼。许慧前天专门向公司请好假,一大早从闸北区赶到市中心。在人民广场和南京路没能看到火炬,她就走到一大会址附近。还是没赶上,她继续“追”到浦东。因为“机会太难得,说不定一辈子就这一次”。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火炬传递沿途。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财经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的大学生们,有的包了一辆大巴,有的骑了一个多小时自行车,还有的从家里出发,徒步近10公里,赶往新江湾城看火炬。

  在世纪公园锦绣路边,70多岁的施老伯夫妇从北蔡赶来看火炬传递;才2个多月大的小女孩妮妮,脸上贴着红心中国的贴纸,躺在妈妈的怀里,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火炬传递。

  5点多起床,等候2个多小时,向明中学的陆洋同学终于在一大会址前亲眼看到了火炬传递。尽管等了很长时间,真正看到火炬只有十几秒钟。向记者描述当时的场景时,他用的词语是“很有意义”。

  最后究竟看得到看不到火炬,变得相对次要。唐如俐和朋友们一夜未眠,前天凌晨5点多就来到西藏路广东路口守候。“看不到祥云,那就看看运送圣火的车,哪怕一眼,也满足了。”

  这“一眼”,浓缩了多少人发自内心的期盼。

  都是“中国人”

  拥有法国和贝宁双重国籍的黑人兄弟张比尔已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前天吃过午饭,他就与同事一起到锦绣路等候看火炬。一家德国、美国文化交流协会的25名工作人员恰好在上海参加交流活动,听说奥运火炬经过上海,他们改变行程,特意到世纪公园附近去看火炬传递。来自法国的杜朗和女友原本打算去科技馆参观,没想到“歪打正着”,看到了一个盛大的场面。来上海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的美国学生杰西卡、理查都不是第一次观看火炬接力了,他们分别在亚特兰大和盐湖城亲眼见过奥运圣火,但前天他们仍然被亲眼所见中国年轻人巨大的爱国热情所感染:“气氛太好了!”

  来自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巴基斯坦等地的60多名留学生,昨天一早聚集在交大闵行校区的“凯旋门”前“欢送”圣火,人人左臂都系着黄丝带。也门留学生那吉每月领取的生活费只有800元,但他捐出1000元。“四川灾情令人难过。我在中国生活,也有责任为中国做点什么”,他说。

  正在上海走亲家的湖南人江阿姨,和老伴、亲家一起赶到现场。在科技馆附近商店里做服装生意的重庆人覃先生,趁午休时间赶来看火炬。一些外企、民营企业的员工几乎“全体出动”为火炬传递助威,这些员工的家乡分别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陕西和四川。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