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外籍火炬手为地震痛心 也要让孩子感受祥云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24日09:48  东方网-文汇报

  8时15分,从第3棒火炬手、工程院院士陈赛娟手中接过奥运圣火的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一片热情的欢呼声中,47岁的英国人马西门完成了自己生平的第一次奥运火炬传递。

  “那一刻,我的内心很矛盾,”这位在上海生活了23年的上海市荣誉市民说道,“看到那么多市民在路边欢呼,欢迎奥运圣火,表达对奥运盛会的支持,我当然很高兴,也很自豪能成为传递的一位参与者。但一想到我们的兄弟姐妹们还在灾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心情又很沉重。”

  在大地震中,马西门就职的康宁公司设于成都的光缆厂损失惨重,厂里一些员工的亲人朋友都在地震中罹难。身为大中华区总裁的马西门立即召集在中国的各个分公司展开募捐活动,为了自己的同事们,更为了更多素不相识的灾区人民,“我们公司在美国、日本等地的职员们也纷纷解囊相助。灾难面前,不分国界。”为了能给抗震救灾和重建工作贡献绵薄之力,康宁公司的成都光缆厂在灾后不久就已复工,甚至24小时开工。

  “地震令我们备感痛苦,但现在更重要的是,灾难过后大家团结起来,重建家庭,重建生活,重建信心。我希望圣火传递,能给四川等地的灾区人民带去希望和团结的信号,这也正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希望的。”回到火炬手集结点休息的马西门额头挂着汗水,腋下却依然紧紧夹着用纸盒包装好的“祥云”火炬,“我希望能把火炬带到我的两个孩子的学校里去,让他俩和同学们能亲自感受一下奥林匹克,他俩一个在中国,一个在英国。”马西门说,是上海、是中国给了自己参与奥运盛会的机会。

  “谢谢上海,谢谢中国!”马西门说,他用“心”来传递火炬,“我和中国朋友们一起,用执着和坚持来点亮希望,传递希望!”

  本报记者沈雷本报见习记者赵博本报实习生陆纾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