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迎来圣火 东西方文明再次交融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12日14:39 新华网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迎来奥运圣火 东西方文明再次交融 新华网泉州5月12日电(记者胡苏康淼)12日上午,“祥云”降临刺桐城,奥运圣火完成了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泉州的传递,这座记载着古代中外交流史的城市,再次迎来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圣火降临“刺桐城” 12日上午8时23分,祥云火炬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前大广场上点燃,奥运圣火开始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传递。 火炬手王家声从泉州市委书记徐钢手中接过火炬,成为奥运圣火泉州站传递的第一棒。伴随着火炬手的脚步,奥运圣火途经泉州江滨路、云鹿路、大坪山隧道、安吉路,于上午11时18分抵达了终点——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 火炬起跑仪式上,泉州市市长朱明说:“泉州市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据目前我国唯一专门反映古代航海交通历史的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介绍,“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在地中海、印度洋和中国的海域诞生,到公元7世纪空前鼎盛。 那时的泉州交通发达,万商云集。公元1225年泉州“市舶司”官员赵汝适写的《诸蕃志》中,就清楚地记录了泉州同海外58个国家贸易往来的盛况。由于古代泉州人喜欢栽种红似火的刺桐花,于是“zaitun”(“刺桐”的转音)渐渐成了泉州的别称,传遍五洲四海。 5月12日,在成千上万观众“北京加油、奥运加油”的欢呼声,奥运圣火传遍刺桐城。当天早晨4点就在此迎接圣火的泉州仰恩大学学生李萱说:“圣火来自古老的希腊,那里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今天的泉州,就像当年的刺桐城一样,张开双臂拥抱世界!” 两个回族火炬手蕴涵的有趣信息 “当然要去北京看奥运,我已经有票了!”12日上午,火炬手丁水波完成圣火接力之后,得意地说。 在泉州站圣火传递过程中,有两个回族火炬手,丁水波和丁世忠,一个是第2棒,另一个是倒数第2棒。丁水波和丁世忠都是本地人,都来自泉州晋江。 根据陈列在泉州海交馆展厅中的族谱资料显示,泉州居民中的金、丁、马、卜等姓氏,都是宋元时期来到这里的阿拉伯侨民后裔。如今,生活在泉州的阿拉伯后裔还有约6万人,其中仅晋江就有2万余人。 “泉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文化交汇之地。”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馆长丁毓玲说。事实上,这里不仅有阿拉伯侨民后裔,这里还能找到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多种外来文化的遗存,泉州也因此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公元1271年,意大利犹太商人雅各·蒂安科纳在刺桐城游历后写下的手稿记载着,那时的刺桐城街头,从中东来的穆斯林就有15000人,犹太人也有2000人;在这里,起码能听到100种语言…… 丁毓玲介绍,由于外国人众多,泉州在在宋、元时期,就出现了蕃学(外国人学校)、蕃坊(外国人聚集区)和蕃长(协调外国人与当地人事务的人员)。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于此。 圣火带来东西方文明的再次交融 来自荷兰的贝尔特·蒙德里亚,已经在泉州生活了1年半。得知奥运圣火的降临,12日上午他也忍不住早早地赶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一睹奥运圣火的风采。 “太热闹了!拍胸舞、舞龙舞狮,还有漂亮的惠安女服饰,美极了!”在火炬起跑仪式上,带有浓郁闽南风情的歌舞表演,把贝尔特高兴得手舞足蹈。 贝尔特告诉记者,他在泉州生活了1年半时间,已深深喜爱上这座开放的城市。“在泉州没几天就习惯了,走在路上,经常有陌生人跟我挥手打招呼,这里的老百姓都像朋友一样!” 泉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传统闽南文化集中地之一,至今还保留着古老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如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的南音、全国独特剧种梨园戏、高甲戏和“东方迪斯科”拍胸舞。目前,泉州已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城市,拥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个。 “一座城市,能保留这么多珍贵的中外文化元素,真是了不起!”贝尔特说。 “就像千百年来中外人民在刺桐城和睦共处,‘祥云’火炬来到泉州,这是中西方文明在此的再次交融!”丁毓玲说。 奥运圣火接力传递专题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