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2年训练准备报道火炬登顶珠峰 辛苦换来最好礼物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12日13:34  北京晚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本报特派记者王天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02年王天汉独自登顶珠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张宏江、王天汉在珠峰安营扎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张宏江与当地人在一起

  编者:5月8日,北京晚报《圣火登峰》特刊以前后44个版的空前规模问世,将奥运圣火首次登顶地球之巅的过程及时而详细地展现给了晚报读者,引起了很大反响。为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本报特派记者王天汉3月1日前往珠峰,6天后特派记者张宏江也前往拉萨与王天汉会合,晚报《圣火登峰》特刊就是张宏江与王天汉两个多月的辛勤努力以及后方协调配合的结晶。

  《圣火登峰》特刊问世后,许多晚报读者来电询问特刊的制作过程,特别是两位前方特派记者的工作情况,今天我们请仍在拉萨的张宏江和王天汉发回这篇特别报道。

 默契的搭档

  本报此次赴珠峰的两位特派记者,一个是王天汉,今年34岁;一个是张宏江,今年37岁。出于对登山的喜爱以及过去多次默契的合作,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完整记录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的历史时刻。

  由于多年与山结缘,对梅里雪山的长期拍摄经历,使两人的登山摄影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这使他们对记录珠峰的火炬传递有了更大信心。2006年,王天汉在从云南归来后,经过与张宏江多次交流,最终确定了初步计划,开始筹划拍摄奥运珠峰火炬传递的全过程。

  但毕竟是第一次着手准备这样庞大的报道计划,他们都有些担忧,仅凭两人能完成这样艰巨的拍摄任务吗?带着这样的担心,他们如履薄冰地开始实施了珠峰圣火准备的拍摄工作。

  2006年冬,在中国登山协会于良璞老师的指点下,他们先后两次赶赴北京怀柔登山训练基地,一一采访了火炬队预选队员,并实地拍摄火炬队员的训练进程,随后他们又赶赴西藏拉萨,在西藏登山协会的帮助下拍摄了大部分藏族登山队员,这使我们将所有承担珠峰登顶任务的队员一网打尽,由于此后登山队员的训练一直是处于封闭中,因此这使晚报在这次圣火登珠峰的报道中占尽了先机。

  奥运火炬珠峰传递预演活动在2007年3月开始,张宏江特地赶到珠峰大本营与王天汉会合,共同拍摄预演的进程,并不顾身体状态不佳,随队到达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坚持记录登山过程。由于时间原因,王天汉在拍摄完7028米的北坳营地后便返回了北京,计划更高海拔的拍摄任务在火炬实际传递过程中完成。

 探访珠峰南坡

  2007年底,张宏江正式申请报道奥运珠峰火炬传递,在得到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后,晚报随即向北京奥组委火炬中心提出采访珠峰火炬传递活动的申请,在数月的等待中,王天汉与张宏江又提出了前后方配合,立体报道奥运珠峰火炬传递的设想。2月初,王天汉奔赴西藏做进山的前期准备工作;3月初,张宏江偕同本报记者王成抵达尼泊尔加德满都,王天汉也于拉萨出发前往加德满都与张宏江和王成会合, 随即正式开始实施珠峰南侧的拍摄计划。经过一星期的高山徒步,到达了珠峰具有代表性的恐怖冰川,实地拍摄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希拉里曾经活动过的地方,首先完成了珠峰南侧的拍摄计划,为《圣火登峰》特刊准备好了一半的任务量。

  2008年3月底,本报奥运珠峰火炬报道小组回到拉萨时,已是深夜两点多了,在微弱的路灯照射下,拉萨居然显得有点陌生了。在巡逻兵的诘问中,我们安全住进了牦牛宾馆,但被告知尽量不要外出。除了吃饭,我们几乎就活动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客房内。不幸的是,报社提供的摄像机在高寒之地失去了用武之地,幸运的是,我们为前期拍摄的图片所做的编辑整理,打发了足足十余天时间。整理资料,处理图片,这些并不轻松的工作,让我们逐渐适应了拉萨不寻常的环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