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祥云有颗“科技的芯” 低温缺氧大风圣火也不熄(2)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20:49  竞报

  研制团队最初选定丙烷作火炬燃料。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刘兴洲院士解释说,丙烷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在摄氏零下40度时仍能产生1个以上的饱和蒸气压,从而保证低温环境下燃烧;而且,丙烷产生的火焰成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醒目。

  2006年9月,航天科工集团火炬研发部自掏腰包奔赴西藏珠峰大本营进行实地试验。结果,真的发现了问题——液态丙烷火炬在实际低压环境下燃烧时间太短,达不到要求。返回北京后,研制团队放弃了液态丙烷火炬的方案,将研制重点转向固液组合火炬和固态燃料火炬。

  “祥云”漠河试低温

  2007年1月,一支由10多名研制人员组成的试验队奔赴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对这两种火炬在低温、大风条件下的性能进行实地测试。在那里,研制团队再次遭遇了意外——“爆燃”。一天夜晚,固体燃料火炬点燃后,燃料猛地一下喷了出来。

  对于这次事故的原因,研制团队深入研究后发现,问题并非出在固态燃料火炬本身,主要是装药(固态燃料)的工艺有问题,药柱没有压实。他们随后将人工装药改为机械控制,保证每次装药量以及药柱的长度及直径完全一致。工艺改良后,“爆燃”现象再未发生过。

  测试后选用固态燃料

  2007年4月下旬,航天科工集团珠峰火炬试验队二赴西藏。这一次他们要进行珠峰火炬登顶的测试与试验。2007年5月7日,登山队员带着固体燃料火炬和固液结合火炬开始登顶测试。大本营(5200米)、6500米、7028米、8300米、8844米,登山队员在每一个高度都要重复完成试验的“规定动作”。

  5月8日,登山队员成功登顶,并顺利点燃了携带的3支固体燃料火炬。

  考虑到固态燃料火炬操作更为简便,航天科工集团研制团队将固态燃料火炬确定为珠峰火炬燃烧系统最终设计方案。

  竞报记者 崔鲸涛整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