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登珠峰到底有多难:考验队员指挥人员 有人试图干扰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11:39  广州日报大洋网

  ·攀登珠峰路线长、山区气候复杂多变、山上地形复杂、高空飓风、缺氧低温。

  ·对登山队员的体力、技战术和合作精神要求高。

  ·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指挥人员的当机立断。

  ·火炬登顶时有些人不速而至,试图干扰我们。

  8日9时16分,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山队5名队员成功地在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进行了火炬传递,创造了中国登山史和奥运会历史上的新奇迹。从1960年至今,中国几代登山人前赴后继,在冰峰雪岭间纵横驰骋,有100多人先后20次登顶珠峰,创造了登山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也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登顶珠峰到底有多难?

  此次传递登山队副总指挥张江援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在珠峰地区进行科考,近年来又多次组织指挥珠峰登山活动。他说,攀登珠峰路线长、山区气候复杂多变、山上地形复杂、高空飓风、缺氧低温等都给登顶成功带来很大的难度,对登山队员的体力、技战术要求也比较高。仅从登山路线上来说,主要是过“三关”。

  第一关是“北坳”。北坳顶部海拔7028米,最大坡度有70度,个别地段甚至垂直,像一座高耸的城墙屹立在珠穆朗玛峰的腰部,也被称作珠峰的“大门”。在北坳险陡的岩坡上,堆积着深不可测的万年冰雪,潜伏着无数冰崩和雪崩结构,成为珠穆朗玛峰中最危险的冰崩和雪崩地区。

  第二关是“大风口”。北坳上面,在海拔7400米至7500米之间,就是有名的“大风口”。这里因为风的“狭管效应”,最大风速能把人吹跑,是攀登珠峰的第二个难点。中国登山队在上世纪70年代的攀登中,一个突击组一次冲击大风口,就有二三十人同时被冻伤。

  第三关是“第二台阶”。第二台阶坐落在海拔8570米到8600米之间,是一道平均坡度六七十度左右的岩壁,陡峭而光滑,人们几乎找不到任何攀登的支撑点。很早以来就被外国探险家们称为“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1924年最早攀登珠峰的英国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后再也没有回来。1960年5月24日,中国登山队的刘连满蹲到岩壁前,让队友踩在他的双肩上,采取“人梯战术”才得以通过。刘连满牺牲自己,成全了3名队友最终登顶成功。1975年,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突击队员在这里牢固地架设了金属梯子,从此一直使用到现在,30多年来,数百位国内外登山者通过“中国梯”登顶珠峰,第二台阶不可逾越的神话从此终结。

  除了这三大难关,在前往顶峰的道路上,还会有许多不可知的因素,因此,对于一支登山队来说,前后方的支持和配合,主力队员和高山协作人员的分工、合作,全体队员的精诚团结,以及准确的气象预报、指挥人员的当机立断等都显得非常重要。一次成功的登山,既需要登山队员的刻苦努力和艰辛付出,更需要所有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

  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珠峰大本营总指挥李志新说,他为实现奥运圣火登珠峰的梦想而骄傲。他同时透露,在圣火登顶过程中受到了极少数人的干扰,不过中国登山队员不怕,克服了这些干扰。他说,“到目前为止,还有人在干扰我们。有些人不速而至,我们的队员发现了他们的灯光,但我们不怕,我们克服了这些干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