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下撤为何比登顶难? 王勇峰冻掉的脚趾便是例证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07:02  东北新闻网-辽沈晚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下撤途中的危险系数,要比向上挺进时大得多。”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山队总指挥李致新说。不过作为中国征服世界七大洲第一峰的著名登山家、中国登协常务副主席李致新对此次圣火登峰表示,由于准备充分,天气良好,队员下撤过程非常顺利。

  2003年

  下撤过程营救英国队员

  2003年的珠峰登顶让李致新记忆犹新。从第一突击队的队员成功登顶之后,中国登协常务副主席李致新就一直守候在步话机的旁边,与在北坳前方指挥的队长王勇峰不断地联系,不时地了解着每一位下撤队员的位置和情况。

  下撤途中的确遇到了一些麻烦。成功登顶之后,珠峰顶就开始飘起了雪花,能见度更差了。当最后一名队员在队长尼玛次仁的一路护送下回到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时,已是晚上10时50分左右了。而有部分队员在撤到海拔7790米的五号营地时,由于极度疲劳,他们没再去找自己的帐篷,有轻微冻伤,还有些“雪盲”的症状。

  “那一次成功登顶的人数是历史上比较多的,尤其是以业余队员为主体,还能出现这么高的登顶成功率,感到非常高兴也很激动。同时,也非常担心,对于能否安全下撤感到压力很大。”他说:“登山中的很多事故都出现在下撤的过程中,1996年珠峰最大的一次山难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因为在向上行进的过程中,天气情况、体能状态以及行军的起止时间等等条件,都是可以人为选择和控制的;而在下撤时这些条件对于登山者就都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只能是越快越好。尤其是在登顶之后,队员本身在体力下降的同时、再加上登顶时的高度兴奋,更加消耗体能,就很容易出现失误。”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国队还要抽出后援力量去救助一位受伤的英国队员,李致新对此一再强调:登顶不是登山的唯一目的,登山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一种精神。

  为此,刚刚从顶峰下到突击营地的尼玛次仁当晚就又重新加入了“高山救援行动”,成为了这一新的行动的指挥,行动组的成员是罗布占堆、小阿旺以及放弃了登顶的第二突击队成员刘福勇和张梁。

  为了把这位英国伤员及时送下山,尼玛不顾一切地付出着他剩余的体力,终于,在从海拔8300米送到海拔8000米时,尼玛体力透支倒了下来。但英国伤员并没有因此停下来,在尼玛与王勇峰的沟通下,中国队又追加了三名高山协作人员,采取沿途营地接力的方式把伤员往下护送。张梁就地留下照顾尼玛,他在步话机里说尼玛此时已是极度虚弱了………

  2006年勉强向上冲就没时间回营地

  自2006年5月15日至22日,登珠峰的人骤增。“天气好、利于冲击顶峰时,在北坡海拔8680米的‘第二台阶’最容易发生‘堵塞’。前面的登山者体力一跟不上,后面就得停下来等,有时一堵就是几十人。所以,这也是各种伤情发生最多的地方。”尼玛次仁说,“登山必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进行。”

  缺乏有力的保障和科学的登山计划,也是下撤遇到麻烦的原因之一。

  尼玛次仁说:“一些商业登山活动在保障方面存在问题。个别境外旅行社利用低报价吸引客源,临时组队,没有通讯保障,缺乏气象资料和协作人员,也无法安排科学的登山计划。这就大大提高了登山者的风险。”

  据尼玛次仁介绍,旅行社攀登珠峰的报价,最高达到每人65000美元,可现在境外个别旅行社竟然开出5000美元的“超值套餐”。实际上,如此一来,除了共享各个营地的服务外,登山者得不到任何保障。“参加这样的队,队友彼此根本没有默契,水平也参差不齐,天气情况要问别人,通讯靠口传,给养只能拿到最低份额,冲击顶峰全凭感觉。”尼玛次仁说。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