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幕后力量支持珠峰登顶:气象保障精准 只留一遗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10:27  体坛周报

  最后一棒女火炬手次仁旺姆在海拔8844.43米的地球之巅举起祥云,经过6个小时的艰苦跋涉,奥运历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宣告完成。新华网在登顶之后半小时刊发评论:“在这样一个高度,还是首次有象征光明和温暖的火种出现。它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登上了地理概念上的世界之巅,而是在人类的精神之巅点亮了一盏明灯。”

  5月8日凌晨三点,当悠扬乐曲《美丽的日喀则》通过无线电波飘到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时,冲顶队员开始向顶峰进发,虽然夜色朦胧,行进不到4个小时,全体队员已经顺利越过“第二台阶”,向8800冲击。当晨曦微露时,三、两成组的队员,互相保护,已开始在大雪坡横切。飞快的行进速度超出预期。这一方面让指挥部很欣慰,但另一方面也很担心,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光线不足将直接影响了央视的直播计划,坐镇指挥帐的珠峰传递现场总指挥李致新向队长王勇峰发出指令:“让队员慢一点、慢一点,确保顺利转播。 ”这个好消息于观众而言,也成为了一个小小的遗憾:一片漆黑的珠峰,摄像机无法捕捉到队员们攀登的身影。

  在长达两年的筹备期中,登顶与点燃火炬,成为两项必须实现的“硬”指标。当冲顶队员以“飞”般速度登顶珠峰后,考验将留给“祥云”火炬。而祥云也最终克服了低温、低压、缺氧、大风等极端不利条件,在珠峰之巅顺利点燃:9点11分手举引火棒的罗布占堆将火炬顺利点燃,经过特殊研制的固态燃料引燃的蓝色火苗喷薄而出。接过首棒的吉吉与王勇峰、尼玛次仁、黄春贵、次仁旺姆终于在9点17分成功完成五棒传递,祥云登顶成功!而此时,谁曾想到以航天技术研制的特种火炬,在07年接连遭遇“爆燃”和珠峰峰顶“不燃”事故。

  10点15分,当队伍下撤时,珠峰上飘起雪花,人们不禁发现,这短短20小时的好天气周期,最终左右了整个行动的命运。总指挥李致新透露,按计划队伍本想在四月冲顶,但大风几次拦住队伍行进路线。五月初大雪过后,气象保障部门准确预测出珠峰将在8日短暂“开窗”,冲顶队伍正是利用短短20个小时的良好天气,一举登顶。

  为了向登山突击队提供最详尽的气象资料,大本营的气象观测站工作者正以每小时一次的速度向高空“发射”探测气球。从凌晨六时观测到的天气分析,珠峰地区吹14米每秒的西南风,相当于七级风,对登顶队员存在一定考验,但仍属于可接受的气候条件范围内。 因为现在登顶队员的行进速度快得超出了此前预料,大本营的气象工作者更是忙得一夜没合眼,做着密集的气象测定,以求跟上队员们的“步子”。发射高空探测气球进行“天气预报”原本是每隔一小时进行一次,但由于6时工作人员忽然发现天气有可能“突变”,因而临时决定“加放”一次探测气球,以确保得到气象信息的准确性。

  此前预期的三大使命:成功登顶,点燃火炬,向全世界电视直播盛事,全部实现。但最终冲顶的六个小时绝非坦途,也留下些许遗憾。火炬成功传递后,珠峰大本营总指挥李致新振臂高呼的一幕永远定格。备受煎熬的他最后承认,精心筹划两年的登顶方案,“遭遇到了各方面的困难和干扰”,在最后冲顶时刻,还有人蓄意破坏,“我们的队员发现了他们的灯光,但我们不怕,我们克服了这些干扰。”

  而在火炬传递过程中,珠峰峰顶浓雾弥漫,从高山摄影师通过微波传送出的电视画面,与此前设想,登山队员高举“祥云”,太阳初升,霞光万丈,一览众山小的壮丽景象相去甚远。傍晚时分,已下撤至6400前进营地的高山摄像师阿旺次仁一脸遗憾,对最终拍摄出的电视画面颇为失望,“拍的过程中,风太大,雾气也太大,天气不理想,气温太低,微波和摄像机连接线两次断开。” ★高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