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圣火在地球燃烧依赖"火三角" 探访火炬不灭的奥秘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09:23  人民网-人民日报

  几乎每届奥运会,主办国都会奇计百出,让圣火传递不同凡响。但无论采取何种传递手段,确保圣火历尽“八十一难”不会熄灭是最重要的前提。

  圣火在地球上燃烧必须满足三个要素:燃料、助燃剂和温度,人称“火三角”。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一场瓢泼大雨浇灭了奥林匹克体育场的主火炬,熄火的原因是雨水将“火三角”中的温度降到了燃点以下。2004年雅典奥运会,帕纳辛纳克体育场的大风吹熄了奥组委官员点燃的接力火炬,这是因为“火三角”中的“燃料”被风带走而来不及补充。因此火炬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对“火三角”的巩固和加强。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采用双火焰结构,燃气从储气罐中出来后“兵分两路”,一路“大火焰”在火炬顶端光芒四射并栉风沐雨,另一路“小火焰”躲在“大火焰”下面的“挡风墙”中“养精蓄锐”和“保驾护航”,使“主气流”随时受到“小火焰”不间断的点燃。

  水下火炬传递是悉尼奥运会大胆而浪漫的尝试,生物学家邓肯在大堡礁海域4米深的水下手擎火炬潜泳3分钟,创造了“水火交融”的一大奇观。为确保燃气在深水下顺利喷出并形成稳定的燃烧区,燃料罐内必须达到很高的压力,由于水下没有氧气助燃,火炬必须“自带”氧气和燃料进行预先混合,并点燃主要发光燃料镁。在地面上这种火炬燃烧温度超过2000摄氏度,亮度可达35000支烛光。水下火炬的制造工艺虽然复杂,但基本原理并不难在实验室中进行演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最大“亮点”,是登上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在海拔8844米的“世界屋脊”,温度常在零下40摄氏度,风速达到10级,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1/3。但火炬凭着先进的回热功能,双火焰设计和燃料预混装置,完全能在如此恶劣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大放光明。当祥云火炬在地球之巅呼啦啦燃烧的时候,世界将见证奥运圣火传递史上又一个空前壮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