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问中国登山界元老潘多:珠峰峰顶什么样 如何准备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08日08:15  北京日报

  1 珠穆朗玛峰顶什么样?

  珠穆朗玛峰顶是一米多宽、十几米长的一条狭长的地带。峰顶常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风非常大,好天气时峰顶的风力也达到了八九级。

  2 突击登顶队员是如何选拔出来的?

  一般登山活动都会有几十位运动员参加训练,并参与攀登活动。根据运动员身体条件和以往登山经验,分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等,以及后勤保障人员(运输物资)。大家同样攀登到各个高度的营地,不断地根据当时的情况和每个队员的身体反应进行调整,直到8300米的突击营地最终确定突击登顶的人选。

  3 从北坡攀登珠峰的难点在哪里?

  北坳和第二台阶是从北坡攀登珠峰的难点。

  队员在接近北坳时地面开始出现冰裂缝,同时还要翻越将近70度的数百米陡坡。然后在登到7790米的四号营地时会有大量的冰陡坡,好天气时也会刮起6、7级的大风。在过去物质装备较差的年代,登山队员的各种冻伤大多发生在此地。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位于8680米处的第二台阶也是登顶的难点之一,想翻越过去,经常要搭人梯,不仅费时,而且消耗体力,容易发生冻伤,但在我国登山队员在此架起金属梯后,攀越第二台阶的难度也相对减小。

  4 攀登珠峰前要做哪些准备?

  国家登山队的每次登山活动都会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包括制定攀登路线方案、登山队员的训练选拔、气象观测、通讯保障、后勤保障、医疗救助等。

  每次成功登顶的只有几个人,但背后有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保障。1975年攀登珠峰最后登顶9个人,但所有协助登山的人员有300多人。

  5 怎么证明登山队员确实登顶了?

  拍照是一个重要方法,拍摄下登顶者站在峰顶的照片,以及从峰顶看到的周围景物,就可以证明队员到过珠峰。有经验的登山队员一眼就可以识别出峰顶的照片。共同登山的向导等协助人员也可以证明。

  6 攀登珠峰的运动员是如何训练的?

  队员的训练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体素质的锻炼,通过大运动量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比如,通过长跑、负重行军等提高耐力,通过举重、引体向上、手指俯卧撑等提高上肢力量。还有一种训练是登山技术的训练,根据前期勘测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攀登岩石坡、冰雪坡以及冰雪作业的训练。

  7 从大本营出发直到登顶需要几天时间,队员在山上都吃什么?

  登山的食品分为高山食品和低山食品。高山食品主要是高热量的罐头食品,比如鸡肉罐头。打开就可以直接吃的。营地条件好的,可以烧水热一热再吃。高山上气压低,水烧到70摄氏度就开了。

  在大本营吃的是低山食品,大多是由当地提供的,像牦牛肉、羊肉等,新鲜蔬菜很少,都是脱水蔬菜,用水泡开了吃。水果只有罐头的,因为新鲜的水果都被冻坏了。如果当地副食品少,有时也需要从北京用汽车运进山来。

  我们曾经在6500米包过饺子,用小型的高压锅煮熟了吃。有些物资是用牦牛驮上去的。

  8 攀登过程中通讯保障是怎么做的?

  通讯是前方队员和指挥部保证信息畅通无阻的重要环节。步话机、电台、对讲机、卫星电话等都曾经当作登山的通讯工具,而现在移动网络已经成功覆盖世界最高峰,珠峰上也可以使用手机打电话了。

  当时使用的通讯工具类似于军事影片里常常看到的那种报话机,但精巧一些,放在背包里,通话时要抽出天线。因为设备简陋,登山队员不能直接和山下的大本营联络,需要在不同高度的营地设立通讯“接力站”,才能把攀登情况反映到大本营的指挥中心。

  9 经过严格挑选的登山队员会出现高山反应吗?

  呕吐、头疼是很普遍的高山反应,即便是西藏当地人也有高山反应,严重的会危及生命。每个人的身体极限是不一样的,但都会有一个最高极限。即便是通过多年的严格训练也无法突破的。

  登山队员上到一定高度后,平时再爱吃的东西也没有胃口。所以辣味的、酸味的食品比较受欢迎。有些人呕吐得十分厉害,黄胆水都吐出来了,但也必须吃东西。否则身体光消耗、不补充是肯定无法登山的,所以硬着头皮也要吃。

  10 攀登珠峰要准备哪些登山装备?

  登山装备包括帐篷、睡袋、鸭绒被和衣物、毛衣、手套、袜子等。当时的登山装备十分落后,登山鞋是用毛毡做的,皮底儿,冰凿就捆在鞋上,穿脱都十分困难,现在冰凿只要一扣就固定在鞋上了。因为装备落后,当时许多人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冻伤。

  冰镐是最重要的登山工具,人手一把。攀登时在没有危险的地带,冰镐可以做手杖用,支撑负重;遇到危险时,比如雪坡上有暗裂缝,就需要用冰镐探路,判断能否通过,如果是冰坡,需要用冰镐刨出一级一级的台阶再攀登。所以说,冰镐就是登山运动员的武器,没有冰镐寸步难行。

  本报记者 罗乔欣 RJ187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