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奥运火炬传递之文化解析广州:夏雨的广州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06日17:36  新浪体育
新浪奥运火炬传递之文化解析广州:夏雨的广州
图/大洋网 周馨摄

  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开始境内传递,新浪将特邀各地著名文人作家特别撰文,从人文的角度向网友介绍自己的家乡。以下为广州著名诗人杨克撰写的《夏雨的广州》,以飨网友。

  这两天终于等到了暴风雨之前窒抑却又凉爽的空气了。

  在广州久居的人不可能不熟悉那种天气:漫长的夏日里,每每积雨云自远而近堆积,土地开始蒸腾一天所吸收的热汽,天空忽地变暗,然而不知从何而来的光线仍然将一切映得惨白。先是闷热,闷得仿佛每走一步都在推开看不见的水汽的墙,被先前强烈的阳光紧紧压在地面上;俄顷便起了微风,忽地风就变大了,雨珠随即重重地打落下来。

  这个时候,所有的树叶像是在一瞬间打开了它们的毛孔,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汁液的味道。人们惊慌地蹚着积水,商店早早拉好的雨篷哗啦作响。那些古旧的街道,骑楼下是最好避雨处所,也方便行走。雨下得大的时候天地间变模糊了,影影绰绰地望见一辆跟着一辆的汽车溅起巨大的水花,水味盖过了所有气味,那可不太愉快——它马上让人联想到濡湿的地板,潮呼呼的墙,晾不干的衣服,那是刚刚过去的短暂溽闷的广州的春天。人只想呆在干爽的地方,任窗外风雨飘摇,悠闲自在。

  此时如果在路上,确确实实地一身水;而那些身在大大小小公司里的,只想着雨什么时候能停。广州偏偏处在亚热带的边缘,不像新加坡,雨虽大却不长久,过一会就晴朗一片,积水很快便干。广州的暴雨竟也是可以连绵数日的,直到天字码头涨水,立交桥下深可及膝。幸好珠江像手指岔开了,再大的水也罕有淹城的洪灾。

  ……

  每天都有无数的人从各地来广州,一迈出火车站便感到了茫然,在“别人的城市”,打工者像新鲜的枝桠楔入大树,有一种生生被嫁接之痛。在人头涌涌的火车站广场,需提心吊胆地小心扒手,粤语、潮汕话、客家话让人一时找不到方向。地铁还顺畅,大巴和的士一路走走停停的堵车经历,都是广州留给一个初入的“异乡人”定格的记忆画面。

  就像我十几年前“移植”到广州,全国各地如今仍有大量的人涌到广州和珠三角,特别是每年春节后的十几天,如同一场疯狂的大暴雨被土地吸收。如果说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鉴于广州明代“十三行”就开阜的悠久传统,羊城也算得上半个移民城市了。

  然而广州让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感到舒服的是,南粤文化以她特有的温润气息,给人一种落地生根的归属感。广州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市民文化,一幢幢现代化高楼鹤立鸡群,周遭都是闹哄哄的食肆和“士多”店,少有上海外滩的华贵和北京皇城的高高在上。星巴克和哈根达斯在这里也常常人满为患,小孩上窜下跳,嘈杂不已。所有稍微“洋气”些的舶来品,一落地羊城,都难免变得“土巴巴”起来,就连麦当劳,也被老广按上了个“M记”的名号。

  广州人善从商且作风务实,只要肯掏钱,不管哪儿人都是上帝,全中国都难再找如此待客和善服务殷勤的地方,上至正佳广场的售货员,下至菜场里卖鸡蛋的阿婆,都憋住了劲儿要用“普通话”跟你推销商品。不像外省人去到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说不出儿化音或者吴侬软语,就算不“低人一等”,也多少带些隔阂感。在广州,从来不觉得出入高档场所是身份的体现,老板和打工仔同穿二三十元一件的“华伦天奴”。囊中羞涩者与腰缠万贯者都能找到自己的乐土。在许多地区,失业下岗有如灭顶之灾。在广州情况就好许多,看那满街的“走鬼”和小贩,管理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谐社会嘛,岂能为了自己眼目清净,断了他人的谋生的路子?尽管城市街道乱些,但是比起在北京走上两里路买不到一篮水果,广州的生活是市井而又惬意的。

  文化人在广州也不扎堆,各过各的小日子。……

  还有满街的癍痧凉茶,小巷深处的艇仔粥,新鲜出炉的大塘烧鹅,生猛的海鲜河鲜蛇虫鸟雀。还有清晨提着鸟笼溜达的老者,傍晚呼喊儿子回家喝汤的阿妈,饮早茶时的喧闹嘈杂,常年大减价的店铺里的人仰马翻,一切都透着浓郁的平民生活的气息。广州的市花——木棉被称为英雄花,不过我认为将其当作“市民花”更为恰当。不但开的红红火火,还丝毫不摆架子,绿叶还没露出芽芯儿,红棉早已争先恐后地绽放枝头。

  雨夏,广州的空气是灰蒙蒙的,充满生活的味道。(2008-5-6 昨夜雨打芭蕉)

  (文/杨克 广州著名诗人)

  新浪火炬传递之文化解析海南:明月天涯我故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