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徐立凡:民众情绪如何上升为价值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21日10:23  新京报

  在针对北京奥运的种种事件中,有不良的政治图谋,有发轫于商业冲突和文化隔膜的偏见和傲慢,有西方媒体商业娱乐习性的爆发。

  奥运圣火传递以来一系列针对性的偏见和暴力,引发了全球华人群体性的情绪反应。从抗议CNN到抵制家乐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纽约时报》说:“年轻人的愤怒可以通过潮水般的网上帖子一目了然。西方人最后会发现,中国人发怒的对象是他们。”

  该不该愤怒?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愤怒?最得宜的公论是:做好自己的事。确实,抗议消解不了伤害,抵制未必换得来尊严。无论是国家交往还是个人交往,人的心理趋向总是距强大者近而离弱小者远。中国人的命运共同体即国家真正强大了,整体和个体尊严才能更有保证。这是终级理性般的声音。但即使是终极理性式的逻辑,也需要现实的观照才有效和生动。比如说,在针对北京奥运的种种事件中,有不良的政治图谋,有发轫于商业冲突和文化隔膜的偏见和傲慢,有西方媒体商业娱乐习性的爆发。起因不同,层次不同,应对自当不同。

  这个问题之所以提出来,是因为对于现实的群体情绪具有意义。关于如何反击CNN的政治与种族歧视,关于是否该抵制去家乐福消费,关于MSN上的红心传递,引起了不同的争论。有人激愤:宽容不是理性,不反击与懦弱何异?有人冷静:抵制法国货其实在经济上是我们自己吃亏;有人担心:过度的情绪反应是否引发狭隘民族主义,甚至只是以爱国的形式体现了“群体的盲目勇气”?

  争论本身,也是愤怒的一种内在表现。尽管如此,但凡争论,都应找到一个共同的初始点,否则就会陷入歧义与歧义的对决。

  这个共同的初始点是什么?权利。面对针对北京奥运的恶心事儿,我们需要捍卫尊严,个人和国家的尊严,本就是天赋权利。口头或以适当程序向CNN抗议,去家乐福或不去家乐福,MSN上挂不挂红心,选择方式的过程就是体现权利的过程。人有权利选择捍卫尊严的方式,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愤怒的还是冷静的———只要不违法。有了这个共同认知,争论才是有建设性的,才可能使我们面对外部的纷纷扰扰,变得更成熟和更从容。

  奥运会这个与世界交融的大平台,是群体成长的营养剂。在过去的24年中,我们已经经历了这样的成长。比如,我们不再把比赛视为国之所系,我们开始还原体育的本来面貌,我们学会了更合适的语言表达对这一盛事的礼敬。同样,北京奥运会会使我们在如何从容应对那些怀疑、责难和不公正方面,学到更多。

  回到如何应对挑衅上来。你以什么样的情绪和态度参与,是个人的权利。不过,举办奥运不是以个人名义所争得的权利,它具有公共性。因此,在情绪表达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一点。既表达了个人的情绪,也照顾到整体的利益,这最好的办法。面对阴谋,光有情绪不行;面对偏见,光有情绪不够。情绪只是必须表达的一部分,但不是完整的组成。我们通常说,情绪很难上升为价值,但理性可以。理性不是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完事了,就当下看,最好的理性就是将个人情绪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考虑。这样产生的价值,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体,即使在奥运会之后,也是有用的财富。(徐立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